close
 
<br>
{
<br>
function anonymous()
<br>
{
<br>
function anonymous()
<br>
{
<br>
window.open('photoW.cfm?action=poster&pid=P-fgen4041405505','','toolbar=N,location=N,status=Yes,menubar=N,scrollbars=yes,resizable=yes,width=766,height=1270')
<br>
}
<br>
}
<br>
}" src="http://photo4.atmovies.com.tw/movie/poster/px/G/px_fgen4041405505.jpg" border="1" />
這是繼之前拍過的伊莉莎白後的續集,不過前一集沒看過,只能從歷史來猜測劇情。如果就輝煌年代的故事來看,沒有一點歷史的知識恐怕會有些連貫不起來。
這一集主要是將伊麗莎白與其同父異母的胞姊瑪莉女王(傳說中的血腥瑪麗是也XD)之間的恩怨做一個了結,並加入了英國與西班牙的聖戰這段歷史,帶出了以役之後,伊莉莎白創造了英格蘭的輝煌時代,西班牙帝國的隕落,取而代之的是日不落的大不列顛。
分成兩大部分來說吧。
就電影來說,這是一部比較及格的歷史電影,相較於法國瑪莉皇后的拍攝手法,無論是故事鋪陳獲是場面浩大,乃至於音樂的澎湃,等於是給瑪莉皇后下了一手很棒的指導棋。
只是兩部同樣呈現歐洲皇室的電影,均涉及到歷史部份,但各有擅場,如果是愛好華麗,甚至有些時髦的人,凡爾賽拜金女瑪莉皇后絕對會滿足視覺與聽覺上的享受。在音樂上更富有流行的元素,再加上演出的女主角本身的輪廓也具有現代性,很有現在社會的Cosplay的錯覺。而在歷史的鋪陳上也甚少有關於國際局勢,基本上瑪莉皇后與路易十六當時的法國正面臨人民力量反撲的法國大革命前夕,電影對此部份可說是隻字未提,完全從瑪莉皇后奢華近乎於愚昧的舉動切入,並給予合理化的藉口,展現皇宮的揮霍,瑪莉皇后的天真爛漫等處著手,一來是讓人不會因為歷史劇而感到畏懼,卻也失之眼界狹小。
<br>
{
<br>
function anonymous()
<br>
{
<br>
function anonymous()
<br>
{
<br>
window.open('photow.cfm?action=still&pid=S-fgen4041405501','','toolbar=N,location=N,status=Yes,menubar=N,scrollbars=yes,resizable=yes')
<br>
}
<br>
}
<br>
}" src="http://photo.atmovies.com.tw/movie/photo/picx/G/picx_fgen4041405501.jpg" border="1" />
至於本片,主角選擇上則是找了一位五官古典的凱特布蘭琪,她嶙峋甚至可以說是有稜有角的臉形,恰好符合了伊麗莎白的形象,剛毅的,堅強的或者說,孤獨的。也正因為如此,本片幾乎可以說是她一人獨挑大樑的演出,完全演活了女王外在與內在的衝突,那張堅毅的臉孔,其實也有一顆渴望被愛的心,同樣在暴風雨來襲之前會恐懼,只是她是女王,只能擁有一種表情。
<br>
{
<br>
function anonymous()
<br>
{
<br>
function anonymous()
<br>
{
<br>
window.open('photow.cfm?action=still&pid=S-fgen4041405504','','toolbar=N,location=N,status=Yes,menubar=N,scrollbars=yes,resizable=yes')
<br>
}
<br>
}
<br>
}" src="http://photo.atmovies.com.tw/movie/photo/picx/G/picx_fgen4041405504.jpg" border="1" />
劇情中,配角雖多,但仍無法抵擋主角伊麗莎白的丰采,一半原因也許情節安排,不過與女王之間的互動並無特別深刻。
貝絲為女王身邊的女侍,頂多感受出女王特別疼愛她,只是至於疼愛的原因或是貝絲所能帶給女王的影響則是付之闕如。瑪莉女王身為蘇格蘭女王,後來卻因叛亂而被軟禁,在本片中反而沒有給人強烈的對比,也許最後不過淪為西班牙發動戰爭的幌子吧,所以在電影戲份當中也同樣的"深居簡出",並無特別搶眼的特色。至於大臣們更因為女王是權力的核心,當大臣紛紛提出各種建言,從提供結婚的對象到戰術的發動,女王都有她個人的想法,幸好女王還是個明理且學識淵博的人哪,不然像這樣的獨斷,也許就成了女性的希特勒了。基此,大臣的角色更顯的微不足道。
<br>
{
<br>
function anonymous()
<br>
{
<br>
function anonymous()
<br>
{
<br>
window.open('photow.cfm?action=still&pid=S-fgen4041405503','','toolbar=N,location=N,status=Yes,menubar=N,scrollbars=yes,resizable=yes')
<br>
}
<br>
}
<br>
}" src="http://photo.atmovies.com.tw/movie/photo/picx/G/picx_fgen4041405503.jpg" border="1" />
至於女王內心所戀慕的海盜,
也因不敢忤逆女王的意思,再加上其實他愛的是女王身邊的貝絲,更不願意去反抗女王,連這唯一能夠和女王分庭抗禮的人,最後也屈服了。j我想主要還是因為女王深知人性,她知道世上的男人能夠真心的愛她的已經不多,絕大多數都是有所求,這是身為女王的悲哀,所幸伊莉莎白眼裡的世界不只有男女情愛,而是關乎英格蘭的存亡,才能從男女之間的糾葛跳脫開來。
<br>
{
<br>
function anonymous()
<br>
{
<br>
window.open('photow.cfm?action=still&pid=S-fgen4041405502','','toolbar=N,location=N,status=Yes,menubar=N,scrollbars=yes,resizable=yes')
<br>
}
<br>
}" src="http://photo.atmovies.com.tw/movie/photo/picx/G/picx_fgen4041405502.jpg" border="1" />
至於西班牙國王,
這位上帝最忠實的奴僕,是個標準的天主教徒,卻假上帝之名出兵英國,毫無衡量國內財力狀況,讓好不容易打造的海上王國之名拱手讓給了英國,而在無敵戰艦戰敗後,不久便死了,西班牙也因此一蹶不振。無論在智謀上或是心胸上,都遠不及伊莉莎白一世。
而在歷史上觀之,伊莉莎白一世由於其出身背景的緣故,從小就備受歐洲死忠天主教派人的歧視與反對,因其父母是採用新教的儀式,登基後也遭受不少輿論的壓力,如女王被世人封為"處女女王"或是"童貞女王",這讓她在皇位的基礎就遠不及自己的表姊瑪莉女王。
不過值得欽佩的是,伊莉莎白一世之所以不婚是因為不想英國成為其他國家的附屬國,畢竟貴為女王終究還是得"下嫁"給其他國家的國王或貴族,如此英國的地位將受到威脅(伊莉莎白的姐姐就是嫁給了西班牙國王...這也是之所以電影中會有個小女孩一直拿著女王玩偶,那位是西班牙的小公主,西班牙國王汲汲營營的想讓自己的女兒去統治英國XD)。用終身的幸福來換取國家的安定,這是相當大的犧牲。既然不能嫁娶,自然也不能生育,所以伊莉莎白是沒有子嗣作為繼承人的,最後她還是將王位傳給了瑪莉表姊的小孩,也算是彌補當初處死自己親人的遺憾吧。
或許有人會問,中國的君王都納妃納妾,為什麼英國不行?別忘了,基督教可是強調一夫一妻的,在教會當道的歐洲來說,只承認一個皇后,沒有什麼嬪妃可言,當然那些地下的情婦也只是國王的玩物,一點身分保障都沒有的。
正因為伊莉莎白特殊的成長背景,她對於宗教的寬容可說是前所未有,電影裡頭也說,她的法律只會處罰犯法的人,並不會處罰天主教徒,所以也唯有她,才能將因宗教分裂已久的英格蘭與蘇格蘭復歸統一。
ps.圖片網址
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於格林威治,即今日倫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于薩里),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是都鐸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君主。她終身未嫁,因此被稱為「處女女王」/「童貞女王」。她即位時英格蘭處於內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亂狀態,但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蘭的統一,而且在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後,使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富有的國家之一。英格蘭文化也在此期間達到了一個頂峰,涌現出了諸如莎士比亞培根這樣的著名人物。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亦在此期間開始確立。她的統治期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伊莉莎白時期」,亦稱為「黃金時代」。

 

 

童年

 

伊莉莎白誕生於倫敦的普雷森希宮,她是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二個王后安妮-波莉恩唯一幸存的孩子。由於她父母是按新教教規結婚的,天主教認為她是一個私生女。她出生時被指定為王位繼承人,她的同父異母的姐姐瑪麗成為她的服侍者。伊莉莎白三歲時,她的母親被判叛逆罪處死,一年後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三個王后簡·西摩就生了一個男孩:愛德華。伊莉莎白和瑪麗都成了愛德華的佣人。

 

亨利後來的王后們對這兩個公主都很好,亨利本人也經常關注她們的成長,她們受到很好的教育,有可靠的朋友和同齡的伴侶。1547年亨利死後,他最後的那位王后凱瑟琳·帕爾和她的新丈夫托馬斯·西摩(他是簡·西摩的兄弟和新國王愛德華六世的舅父)養護伊莉莎白。西摩被年輕的伊莉莎白所吸引,他夫人死後,他本來打算娶她為婦,但他和他的兄弟愛德華·西摩後來都在一系列權利鬥爭中被處死了。

 

 

伊莉莎白受到很好的教育,她的教師包括英國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人文主義者羅傑·阿斯坎。她受到古典、歷史、數學、詩歌和語言的教育。在她統治期間她可以說和寫六種語言:英語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拉丁語希臘語。在凱瑟琳·帕爾和她的其他教師的影響下伊莉莎白成為了一個新教徒。

 

在她兄弟生前,她的地位比較穩定,但愛德華1553年就因肺結核砒霜中毒而去世了。琴·格蕾夫人只做了九天女王,就被她家翁的同黨推翻,並被其後上台的瑪麗處死。瑪麗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她逼迫伊莉莎白改信天主教。伊莉莎白表面上雖然昄依,但內心仍然是一個新教徒。瑪麗對此非常不滿。有一小段時間里伊莉莎白甚至被關入倫敦塔。有人認為她是在這裡認識了她後來的愛人萊斯特伯爵羅伯特·達德利的,但更可能的是他們在童年時代就相識了。

 

 

伊莉莎白保了命,但瑪麗與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的婚禮使得英格蘭重歸天主教的可能性增大了,對此英格蘭人民及貴族都很不滿。1558年瑪麗無子而亡,伊莉莎白成了她的合法繼承人。英國國會重申了亨利八世國王規定伊莉莎白作為繼承人的安排。

 

 

加冕

 

伊莉莎白于1559年1月15日西敏寺被加冕為女王,當時她的地位很不穩定。她加冕的日子是當時英國著名的數學家和占星士約翰·迪伊挑選的,據說它特別吉利。給她加冕的是卡裡斯勒的主教,他是當時在教會界能找到的最高的承認她的合法地位的人。同年她就已經簽署了結束義大利戰爭卡多-坎陪吉條約

 

 

政治

 

伊莉莎白44年的統治期間英國宗教分歧的鬥爭非常強烈。1530年代里亨利八世與天主教決裂,聖公會建立。愛德華六世的短暫統治期間聖公會的教義日益完善。瑪麗統治期間聖公會失去了其統治地位。伊莉莎白恢復了聖公會的地位。在伊莉莎白統治的最初兩年間她就發佈了至尊法案和單一法令,規定國王同時是教會的最高領導人。

 

 

雖然她試圖在宗教極端派之間尋找一條摺衷的路來走,但她本人無疑是一個新教徒。尤其在愛爾蘭天主教徒和其他被認為是異教徒的人被迫害。威廉·塞西爾是她政治上最親密的顧問,為塞西爾她特地創立了柏利勛爵這個爵位。1598年塞西爾死後,他的兒子羅伯特·塞西爾成為伊莉莎白最親密的顧問,但羅伯特遠遠不能達到其父親的能力。她的管理機構中另一個重要人物是弗蘭西斯·華興漢爵士。華興漢在整個歐洲建立了一個間諜網。他可以保證所有對女王的陰謀都被他所知。

 

 

繼承人問題

 

對伊莉莎白最大的批評是她沒有提供一個繼承人。別人一直以為她會結婚生子,有許多人追求她,包括她的前姐夫,西班牙的菲利普國王,以及她的寵臣萊斯特伯爵。許多人認為萊斯特伯爵是她的愛人。伊莉莎白很明智地避免了他們。幾年後,當她的統治得到鞏固後,人們越來越明顯地看到她不會結婚生子了。

 

 

當別人質問她為什麼她不結婚時,她提到她姐姐統治時期她的處境。當時她不但是瑪麗最忌諱的人,而且造反者如托馬斯·懷特爵士還利用她的名義。因此她明智地認識到假如她指定一個繼承人的話,她的地位會被削弱,而且這一舉可以給她的敵人提供一個刺激,因為他們可以利用這個繼承人來反對她。但沒有繼承人英格蘭會在她不時逝世的情況下陷入內戰。1562年她患天花幾乎喪身時這一點變得非常明顯。在一段時間里伊莉莎白曾嚴肅地考慮過結婚生子。但一個天主教的丈夫是顯而易見不可能的,而一個新教的丈夫如萊斯特伯爵會立刻加劇宮廷內的宗派鬥爭。無論她選中誰都不會有好結果。不論她個人的傾向如何,她當時的處境使任何傳宗的考慮不能得以實現。

 

 

她當時是有一些可能的繼承人的,但伊莉莎白對他們都不予考慮。她的表姊妹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是一個天主教徒。在她從蘇格蘭出逃前,甚至此後她一直是一個非常可能的繼承人。瑪麗被逐後伊莉莎白雖然接納了她,但她將瑪麗囚禁起來以保障瑪麗無法威脅她的地位。瑪麗的兒子詹姆士當時還是一個孩子,在他未被考驗之前他還不會被考慮到。其他人選也不太可能。伊莉莎白的女伴之一,琴·格蕾的妹妹凱瑟琳·格蕾夫人因為違背伊莉莎白意願而結婚觸怒了伊莉莎白。凱瑟琳·格蕾的妹妹瑪麗·格蕾是一個馱背矮子。伊莉莎白當時一直希望蘇格蘭的瑪麗一世會昄依新教並找一個伊莉莎白認為可靠的丈夫,因此她在瑪麗在英格蘭被囚期間將她的繼承人的問題一推再推。

 

與此同時她還是繼續有結婚的可能性。她曾考慮過在法國的眾多王子中找一個丈夫。第一個建議是比她小20歲的奧爾良公爵亨利(後來的亨利三世),當時法王查理九世的弟弟。當這個建議被拒絕後她還考慮過法王更年輕的弟弟阿朗松公爵弗朗索瓦。但弗朗索瓦的早夭使這個計劃也破產了。

 

 

1568年最後一個有資格做她的繼承人的英格蘭人,凱瑟琳·格蕾夫人,死了。伊莉莎白被迫再次考慮蘇格蘭女王瑪麗。伊莉莎白建議瑪麗與萊斯特伯爵結婚,但瑪麗拒絕了這個建議。不過這時瑪麗的兒子詹姆士已經受到了新教的教育。1570年法王說服伊莉莎白讓瑪麗重返蘇格蘭。但伊莉莎白提出了許多苛刻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讓詹姆士留在英格蘭。雖然如此她的謀士塞西爾還是繼續設法幫助瑪麗回蘇格蘭。但蘇格蘭人拒絕接受這位女王,因此未遂。

 

 

宗教寬容的結束

 

正當此時新教皇庇護五世1570年2月25日革除伊莉莎白的教籍。這使伊莉莎白無法繼續她的宗教寬容的政策。同時她的敵人對她的陰謀也使她非常震怒。20年來瑪麗一直試圖不向伊莉莎白挑戰。但這時她陷入了她的天主教同情者的陰謀中。這些陰謀的主謀是安東尼·巴賓頓,其目的是營救瑪麗使她取伊莉莎白而代之。對伊莉莎白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消除這個大敵人的機會。1587年她處死了瑪麗(據說她並不情願下這條命令)。

 

 

與西班牙的戰爭

 

伊莉莎白向法國的新教徒亨利四世提供了軍隊和錢財來讓他獲得法國王位。在八年戰爭中他向荷蘭的新教徒奧倫治親王威廉一世(沉默者)提供軍隊來讓他反抗西班牙的統治。不但如此,1568年弗蘭克·德雷克爵士和約翰·霍金斯爵士領導的一支販奴艦隊被西班牙皇家海軍重傷後,西班牙的運財艦隊不斷受到英格蘭海盜的劫掠。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決定以瑪麗之死為藉口入侵英格蘭來擊退英格蘭對西班牙在歐洲大陸和在其海外殖民地的挑戰。

 

 

1588年九月的一場大風暴和伊莉莎白的海軍將領們擊敗了西班牙派出的無敵艦隊。雖然如此,西班牙1589年擊敗了一個更大的英格蘭反擊艦隊。這場戰爭一直延續到1604年,雙方打了個平手,不論在海上還是在陸上英格蘭並未能占上風。從1594年起在愛爾蘭還爆發了一場遊擊戰。

 

 

伊莉莎白最後幾年的寵臣是羅伯特·德弗羅,他是萊斯特伯爵的養子。她甚至原諒了他的一些輕罪,但羅伯特1601年參加了一場暴亂,伊莉莎白不得不將他處死。

 

 

逝世

 

伊莉莎白從未結婚,她的死結束了都鐸王朝。在她的晚年,當她不得不確定她的繼承人時,她越來越傾向她的侄子,被她處死的蘇格蘭瑪麗女王的兒子詹姆士。但她從未正式命名他為繼承人。1603年3月24日她死於薩里的列治文宮。她被安葬在西敏寺。她的繼承人是詹姆士一世。這位詹姆士當時已經成為蘇格蘭的詹姆士六世了。此時,英格蘭和蘇格蘭同歸一個君主,一個王朝的統治下,開始了不列顛統一進程的第一步──王室聯合,但英格蘭和蘇格蘭依然被國際承認為兩個國家,而兩個國家依然保持自己獨立運作的政府。她死50年後,英國內戰爆發了,英國成為了一個短暫的共和國。

 

英國文化

 

 

伊莉莎白時期是英國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文學,尤其是詩歌和話劇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英國對其他大陸的考察,尤其是對美洲的考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如同她的父親,她本人也從事寫作和翻譯,她親自翻譯了霍勒斯的《詩歌藝術》。一些她生前的演說和翻譯作品一直流傳至今。

 

 

現代對伊莉莎白的歷史研究和評價

 

現代歐洲歷史學家和傳記作者對都鐸時代的評價更加寫實和客觀。從軍事上來看伊莉莎白的英格蘭並不很成功。雖然西班牙無敵艦隊被擊敗,但這隻不過是一場從1585年至1604年持續近20年的戰爭的開始。英格蘭士兵在陸地上(主要在荷蘭和法國)的所做所為平平,在1588年後的海戰中也是負多勝少。

 

1589年和1595年至1596年的海軍戰役尤其損失慘重。1590年至1591年在亞速爾群島以及1597年英格蘭的海盜也遭打擊。1595年一支西班牙襲擊隊在康沃爾登陸並將該郡的大部分地區投入戰火。這是歷史上很少的幾次外國軍隊在英國登陸的事件之一。更糟糕的是在瑪麗一世的最後幾年和伊莉莎白的開始五年中英格蘭不斷被從法國大陸上驅逐。這給英格蘭的自尊心給予了很大的打擊,而且使英格蘭徹底放棄了它在大陸的野心。

 

 

伊莉莎白的猶疑不絕對軍事行動尤其不利。在1589年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遠征中英軍沒有攜帶圍攻炮和火炮。但她的小心謹慎是有原因的,也許它們出於長遠的考慮:假如沒有一個堅實的戰略她不願英格蘭捲入昂貴的、不一定成功的冒險。因此她不願在對付強大的軍隊或艦隊作戰時浪費珍貴的資源。

 

 

伊莉莎白時期的英格蘭的經濟很不穩定。當時英格蘭對荷蘭和北德漢莎聯盟的羊毛交易不斷增長,這給國家帶來了很大的好處。伊莉莎白統治初期接受了瑪麗留下的三百萬英鎊的巨債。伊莉莎白、西塞爾和她的其他官員不得不採取極端手段來限制國家的支出。這些手段有時帶來了其他的困難,比如許多士兵(包括抵抗無敵艦隊的士兵)很久得不到薪金。但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這個情況得到好轉。當與西班牙的戰爭開始時,英格蘭的經濟盛況是從亨利七世以來從未有過的。

 

與西班牙的戰爭給英格蘭的經濟重新帶來了巨大的負擔。從1590年代開始英格蘭再次負債。尤其愛爾蘭的遊擊戰給英格蘭的經濟帶來了巨大損失,它被稱為「英格蘭國庫的漏斗」。伊莉莎白不得不出售國有地面以及官職。1603年英格蘭的債務再次達到三百萬英鎊,與伊莉莎白統治開始時相差不多。不過詹姆士一世後來在和平時期欠債的速度遠超過伊莉莎白,而伊莉莎白留下的債務並不是無法控制的。

 

 

最近對伊莉莎白統治的批評尤其集中在英格蘭在非洲奴隸販賣的活動和她在愛爾蘭的失策。這個失策嚴重地影響了英國和愛爾蘭的發展。英格蘭是在1562年加入跨大西洋的販賣奴隸的活動的,當時約翰·霍金斯爵士開始了高贏利的偷賣奴隸的活動。他從幾內亞或其他非洲港口獲得他的人類商品,然後將他的俘虜運到西印度的西班牙奴隸市場上出賣。一開始伊莉莎白女王責備霍金斯參加這樣不道德的貿易,但當霍金斯向她顯示他的事業的利潤後她很快就改變了她的見解。她不盡包庇霍金斯的貿易,而且直接從中得利,甚至為他提供船隻和人員。

 

伊莉莎白女王對霍金斯的奴隸販賣的支持為這個貿易提供了皇家的認可,它使這個貿易合法化,它使更多英國商人參加進去了。因此伊莉莎白女王和美國的托瑪斯·傑弗遜一樣受到批評:儘管她在道義上相信這個貿易是不合法的,但她仍然直接從奴隸買賣中得利。

 

 

亨利二世起英格蘭和愛爾蘭之間就存在著一個政治聯繫。但到都鐸王朝為止英格蘭對愛爾蘭的統治是很有限的。都鐸王朝開始加強對愛爾蘭貴族的統治。亨利八世與天主教斷絕後愛爾蘭問題就更加加劇了,因為愛爾蘭依然是天主教為主的。1568年西班牙成為對手後愛爾蘭問題也成為了一個涉及英格蘭安全的問題。英格蘭駐愛爾蘭的官員是臭名昭著的,他們很腐敗、對愛爾蘭毫不理解,到處樹敵。小的起義立刻被鎮壓。1570年伊莉莎白被開除教籍後對天主教徒的迫害更加加劇,使兩個民族的關係更加惡化。1594年開始九年戰爭終於爆發。

 

這場戰爭和四個世紀後美國在越南戰爭的處境相差不多。愛爾蘭反抗者使用遊擊戰的手段來消磨和挫敗來鎮壓他們的、裝備良好和有訓練的英格蘭士兵。對英格蘭來說,這場戰爭尤其昂貴。英軍受到多次巨大損失。最後英軍不得不採用焦土政策,假如有愛爾蘭人被懷疑參加反抗,他就全家被殺,英軍燒毀田野,破壞農莊,製造了一場空前的人為大饑荒。

 

 

1604年詹姆士一世在他的第一個命令中向愛爾蘭道歉,才結束了這場戰爭。但這場戰爭的殘酷性使愛爾蘭人對英國人的仇恨、敵對和不信任一直遺傳至今。

 

不過英格蘭參加奴隸買賣和對愛爾蘭的政策也得按當時的情況來分析看待。雖然伊莉莎白對霍金斯的貿易在道義上予以指責,但她當時面臨著三百萬英鎊的巨債。霍金斯為她提供的經濟來源是她所不能拒絕的。不論如何英國在伊莉莎白時期的奴隸貿易遠小於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小於後來荷蘭在17世紀的奴隸貿易。

 

伊莉莎白對愛爾蘭的政策出於她對西班牙的一個「天主教後門」的恐懼。這個問題來自於新教改革在這個國家的失策。它無法簡單地解決。當然伊莉莎白和她的官員在愛爾蘭的政策無疑加劇了這場衝突,但它還是有戰略原因的。

 

 

伊莉莎白給她的繼承人留下了一個困難的、不穩定的國家。尤其在經濟和宗教上許多問題沒有解決。她最主要的貢獻在於她關心她的臣民,捍衛了她的統治,使用了好的顧問。她的統治幫助英格蘭避免了經濟上的危機和宗教戰爭。但17世紀中這場戰爭還是在擁護查理一世的保皇派和克倫威爾領導的新教徒間爆發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冬天就是要去東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